內容來自YAHOO新聞
馬總統別再愛講英文的六個理由! 口罩
總統馬英九日前出席了在松菸誠品舉辦的「國際大屠殺紀念日」活動。在致詞中,馬英九總統首先談到二戰時期的納粹暴行,他讚許德國正式史實,數十年來持續反省改錯與克服歷史傷痛,以認錯、道歉、賠償等行為反省戰爭罪行。
然而,馬總統表示,「在亞洲情況並非如此,仍有一些國家不願面對、承認過去歷史的錯誤」,暗諷日本仍未正面處理二戰爭議。在演說的最後,馬英九更要求大家正視歷史,捍衛人權。
不過,在活動上卻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景,馬英九總統在上台演講時,卻是全程用英文發言,反而是由翻譯用中文說明。
事實上,馬總統並非第一次在國際場合直接用英語和外賓對談,自擔任總統一職以來,英文程度好的馬英九,曾被認為是最具「國際觀」的台灣總統。然而英文好或許有助於求職,卻不見得非要在國際場合中使用英語。若是真要強求,只怕鬧了笑話之外,也讓人曲解了原意,折損了國際上聲譽。
為什麼說用中文比較好呢?
英語畢竟不是你的母語
在國際政治場合,說母語不太表不尊重外賓,而是因為使用掌握度較高的母語,較不會引來誤解風險,英文再好,熟練度與表達力終究比不上中文。
早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時,當外國記者問總統,事前準備工作是否應該更完善,以避免重大災情。馬總統答道「Just because they stay in where they live and, but you see, they didn't learn, they didn't realize how serious this disaster was.」然而在英文中,領導者應該用的詞彙是「我們(We)」,而非「他們(They)」。這樣的言論也容易被誤解為推卸責任,將自己與受災戶劃分開來。
如果是在國際場合,與各國領袖交談,為節省時間說英語,(像是總統曾在接見英國國會議員時,為節省時間而略過譯者,直接和議員用英文對談)還算是情有可原,若是在自己的國家,總統還有必要用英語受訪嗎?要是在這樣得場合中,馬總統能夠用母語回應,對於語言的掌控一定能比較好,在用字遣詞上也較不易被曲解或斷章取義。
外交上的轉圜空間
而在2010年馬總統接受CNN主持人專訪,表示「We will never ask the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」(台灣絕對不會要求美國人為台灣而戰)然而就連在新聞報導中,” never ”這樣沒有轉圜餘地的強烈形容詞都要盡量避免,更何況是講求模糊、彈性至上的官式外交用語呢?
「never」的宣誓性說法更與一般台灣人對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認知大相逕庭,不符合現實。
況且總統一字一句,發表的言論都像是政策宣示,必須得用最有把握得語言闡述,翻譯這時候就成為了緩衝,若是有表達不精確或是翻譯上的謬誤,都能夠補救能夠翻轉。
關鍵字爭議
台灣是個特別的國家,無論是和中國多年的糾葛,抑或是處於東亞歷史、文化與結構上的定位。也因此,在國際場合中,這些用語是必須要更加得小心處理。
尤其,這樣盤根錯節的問題也並非限於「中翻英」,其實外國媒體也對於「華人社會」、「中華文化」、「中華民族」的翻譯上,莫衷一是。
話應該怎麼說,應當怎麼表達,考驗著元首及官員們的應變能力及國際觀念。
國格問題
最後,雖然「政治歸政治,語文歸語文」是人人期望的烏托邦,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。
在美國國會能夠不看稿發表英文演說的韓國總統朴槿惠,在接見美國國務卿凱瑞時,全程透過翻譯交談。
伊拉克戰爭時,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應邀前訪美國商討戰事。即使會說一口流利英文,在國際官方場合,他仍然使用自己的阿拉伯語言,此舉不僅清楚表明了沙地支持美國戰事決定的立場,同時也維護了沙地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形象,更成功地避免可能發生的文化衝突。
語言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,知道什麼場合該用什麼語言,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多語言能力在重要時刻服從國家的需要,考驗著上位者的智慧。
況且這世上的外語並非只有英文,國際化也並非只一種途徑。說中文不是矮化自己,會說英文也不是高人一等,只是因時制宜,狹隘的民族主義更無法帶來更寬廣的世界。
台灣是個特別的國家,台灣是島國,對於「國際觀」有著焦慮感是一定的。然而國際觀並非獵奇,國際觀也並不等同於英文好,「國際觀」代表的是尊重,因為世界很大,語言很美好,而我們得要多花時間去理解去聆聽。
值得你一讀:問題背後的問題!法國加萊難民營的困境
口罩團購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馬總統別再愛講英文的六個理由-062500945.html
6C2E499859FB8FE7
留言列表